“为了满足科技领域50万的人力资源需求,教育部将推出《教育理科政策计划书》,以确保能在2020年达致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比例为60:40的目标。此政策包括将40%
PMR学生分配至理科班丶在小学设立科学实验室,以及增加中学的纯科学节数等。”
谢谢 主席,大家好。以上这段新闻是摘录自2012年12月21日的东方日报,由教育部长慕尤丁所发表的谈话,就清楚表明了我国教育制度注重理科政策的目的、 实施方式、以及检视成果的日期。因此,今天正反双方就将检视这个政策能否在预定的2020年达成使命,解决理科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反之,就是将国家资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劳民伤财,不利我国未来发展。
今日我方将以三大论点论证此政策不利于我国未来发展。
第一,增加理科生数量不能根本解决缺乏理科人才的问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外流的150万名专才中,绝大多数是科技工艺人才。这些人才只要回流3分之1,就能填补我国未来所需的专才空缺。由此可见,我国现在不是无法培养理科人才,而是因为前途不明朗、社会不公等问题,使得人才外流。若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而只是一味增加理科生的数量,就好像往没有底的杯子倒水,永远都不会有装满的一天。这难道不是治标不治本,劳民伤财的作法吗?
第二,短时间催熟大量理科生无法保证理科人才的质量。
我国的教育效果研究报告显示,现有理科教师的授课效果只能达到预期的一半。而在注重理科政策下,这批教师却雪上加霜地,必须面对数量大增的理科生。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将更难确保学生的进度,导致学生质量逐步下降。而政府针对这个计划所培养的新教师,又要在2019年才能出师授课。在1年的时间内,请问要怎样解决教师和学生数量失衡的困境?而这些在1年内被催熟的理科人才,质量真的能够得到保障吗?
第三,重理轻文的概念背离教育理念,扭曲社会心理。
人各有志,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才是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是,此政策硬性规定40% PMR学生就读理科,已经违背有教无类的理念、抹杀学生自由选择科系的权力。根据民意调查,将近一半的国人认为理科难读。既然不喜欢理科, 进入理科之后怎能快乐学习?这样的理科毕业生,难道真的对国家发展有利吗?
谢谢 主席,大家好。以上这段新闻是摘录自2012年12月21日的东方日报,由教育部长慕尤丁所发表的谈话,就清楚表明了我国教育制度注重理科政策的目的、 实施方式、以及检视成果的日期。因此,今天正反双方就将检视这个政策能否在预定的2020年达成使命,解决理科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反之,就是将国家资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劳民伤财,不利我国未来发展。
今日我方将以三大论点论证此政策不利于我国未来发展。
第一,增加理科生数量不能根本解决缺乏理科人才的问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外流的150万名专才中,绝大多数是科技工艺人才。这些人才只要回流3分之1,就能填补我国未来所需的专才空缺。由此可见,我国现在不是无法培养理科人才,而是因为前途不明朗、社会不公等问题,使得人才外流。若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而只是一味增加理科生的数量,就好像往没有底的杯子倒水,永远都不会有装满的一天。这难道不是治标不治本,劳民伤财的作法吗?
第二,短时间催熟大量理科生无法保证理科人才的质量。
我国的教育效果研究报告显示,现有理科教师的授课效果只能达到预期的一半。而在注重理科政策下,这批教师却雪上加霜地,必须面对数量大增的理科生。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将更难确保学生的进度,导致学生质量逐步下降。而政府针对这个计划所培养的新教师,又要在2019年才能出师授课。在1年的时间内,请问要怎样解决教师和学生数量失衡的困境?而这些在1年内被催熟的理科人才,质量真的能够得到保障吗?
第三,重理轻文的概念背离教育理念,扭曲社会心理。
人各有志,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才是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是,此政策硬性规定40% PMR学生就读理科,已经违背有教无类的理念、抹杀学生自由选择科系的权力。根据民意调查,将近一半的国人认为理科难读。既然不喜欢理科, 进入理科之后怎能快乐学习?这样的理科毕业生,难道真的对国家发展有利吗?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我国教育制度注重理科政策不利于国家未来发展。谢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