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May 1, 2013

削价竞争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好。在商场中,削价格,比便宜,一直都是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有人在削价的战场上高歌猛进,也有人在竞争的硝烟中轰然倒下。对胜利者,我们递上鲜花与掌声,对于失败者,我们则深表同情。但是,在理性的辩场上,我们不能被个人情感所蒙蔽,只注意到失败者的颓势,而对削价竞争抱有敌意,而应该抛开成见,仔细检视削价竞争是否优化了整体的经济结构,而其弊端又不会破坏整体的经济结构,只要能够做到,就是利大于弊的体现。

纵观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经济结构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结构的改进,以及经济质量的提高等发展。而削价竞争对经济进行的结构性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

第一, 微观层面,削价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企业结构进行改良与优化,利大于弊。
根据物料管理学,在削价竞争中,为了让企业在短期内带来足够的利润,企业将倾向于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周期、最优的服务,使客人满意。LED产业研究机构就表明,LED灯的削价竞争已经让许多厂商利润大减,因此这将推动各厂商提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来提供高性价比的照明产品,也让厂商试图开发其他照明相关的应用产品,例如工业照明、植物照明,冷冻照明等特殊应用领域。这将使得领域内的技术含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这无疑是为企业结构带来显著的进步,并使企业维持在高质量的水平,而这难道叫做弊大于利吗?同样的,为了避免在平价手机的市场中厮杀,削价竞争也促使了苹果公司开发了高性能的iphoneipad,而这难道又是弊大于利的体现吗?

第二, 宏观层面,削价竞争提高市场购买力,促进经济流动,利大于弊。
各位,在削价竞争发生前,一块钱只能买一块面包,但在竞争发生后,一块钱却能让你买到两个面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了,而增加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推动生产链的增加。这种良性循环将为市场带来更迅速的市场经济流动。世界银行就表示,市场购买力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国家的GDP增长,不仅如此,这还能解决收入缩水、工资涨幅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稍显低迷的现况下,削价竞争不仅能加速市场复苏,还能让大家一起渡过难关。911事件过后,为了复苏纽约经济,酒店以及旅游业者纷纷削价竞争,吸引顾客,最后不仅成功创造了480亿美元的经济收入,更创造了32万个工作机会。经济结构的宏观成长,难道不是利大于弊的体现吗?谢谢。

民意不应成为施政的首要考量



谢谢主席,大家好。根据政治学家凯伊,民意也叫做公众意见,是由政府认为应该慎重考虑和加以注意的私人意见所组成,并具有多样性及多变性,而且并不是完全理智的。各位,在实施政策的时候,目标和大方向都是最重要的,因为政策的执行方式可以跟着状况而调整,执行方式不佳最多只会拖缓达致目标的时间,但方向不明确,却哪里都去不了,踏脚车南下去吉隆坡最多耗时比较久,人会比较累,但是一旦北上,就算你驾着法拉利,也不可能去到吉隆坡。

在了解了民意的特性以及施政的考量后,我方认为不应将民意作为首要考量,理由有二。

第一, 民意的多样性及多变性无法明确施政方向,朝令夕改只会拖缓施政成效。
各位,去年,法国提出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原本的民调显示赞成多于反对,但才两个月的时间,反对者越来越多,甚至举行上街示威,只因为越来越多人担忧同性家庭领养儿童后会伤害到儿童的权力。同样的,美国在今年一月推出校园安全法案,当时华盛顿邮报的民调显示支持者占了55%,但两个月后支持率却没有到一半,只因为人们渐渐忘记校园枪击案所带来的伤痛。可见,民意往往会因为外来因素的影响,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经验的变化,在短时间内频繁变动,由此可见,若将民意作为首要考量,那么政策岂不是要朝令夕改?这样国家要如何明确未来方向呢?更甚的是,当情况像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QE3)一样,群众的支持率与反对率相当时,政策又要以哪一方的民意为考量?而政策又怎么执行呢?

第二, 民意并不一定是理智的,因而容易使政策偏离原有目的。
著名政治学家和作家李普曼就说过:如果指望公众像立法者一样采取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当前的所有事务,这是注定失败的。民意能反映出人民的心声,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许多民众缺乏掌握准确公共事务知识的能力,这主要是现代社会太极大、太复杂,而民众所接受到的资讯,也往往不够全面。同样的,槟州政府推行的无塑料袋政策,在推行初期,同样受到民众的大力反弹,但时至今日,这个政策真的有为他们带来预想中那么严重的损失吗?倘若当初槟州政府以民意作为首要考量,今天的槟城还会是联合国环保主导城市的候选地区之一吗?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民意不应作为施政的首要考量,谢谢。

我国教育制度注重理科政策不利于国家未来发展



为了满足科技领域50万的人力资源需求,教育部将推出《教育理科政策计划书》,以确保能在2020年达致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比例为6040的目标。此政策包括将40% PMR学生分配至理科班丶在小学设立科学实验室,以及增加中学的纯科学节数等。

谢谢 主席,大家好。以上这段新闻是摘录自20121221日的东方日报,由教育部长慕尤丁所发表的谈话,就清楚表明了我国教育制度注重理科政策的目的、 实施方式、以及检视成果的日期。因此,今天正反双方就将检视这个政策能否在预定的2020年达成使命,解决理科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反之,就是将国家资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劳民伤财,不利我国未来发展。

今日我方将以三大论点论证此政策不利于我国未来发展。

第一,增加理科生数量不能根本解决缺乏理科人才的问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外流的150万名专才中,绝大多数是科技工艺人才。这些人才只要回流3分之1,就能填补我国未来所需的专才空缺。由此可见,我国现在不是无法培养理科人才,而是因为前途不明朗、社会不公等问题,使得人才外流。若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而只是一味增加理科生的数量,就好像往没有底的杯子倒水,永远都不会有装满的一天。这难道不是治标不治本,劳民伤财的作法吗?

第二,短时间催熟大量理科生无法保证理科人才的质量。
我国的教育效果研究报告显示,现有理科教师的授课效果只能达到预期的一半。而在注重理科政策下,这批教师却雪上加霜地,必须面对数量大增的理科生。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将更难确保学生的进度,导致学生质量逐步下降。而政府针对这个计划所培养的新教师,又要在2019年才能出师授课。在1年的时间内,请问要怎样解决教师和学生数量失衡的困境?而这些在1年内被催熟的理科人才,质量真的能够得到保障吗?

第三,重理轻文的概念背离教育理念,扭曲社会心理。
人各有志,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才是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是,此政策硬性规定40% PMR学生就读理科,已经违背有教无类的理念、抹杀学生自由选择科系的权力。根据民意调查,将近一半的国人认为理科难读。既然不喜欢理科, 进入理科之后怎能快乐学习?这样的理科毕业生,难道真的对国家发展有利吗?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我国教育制度注重理科政策不利于国家未来发展。谢谢

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谢谢主席,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根据这句俗语的典故,当局者就是棋局中对弈的双方,旁观者则是围在棋局两旁的观众。来到今日社会,当局者指的是局势的发展会 直接影响的对象,而旁观者便是与局势发展没有直接关联、间接参与的对象。而清是清楚了解,迷则是不清楚,两者是相对的。

在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当中都会包含 我们的奋斗目标,奋斗过程,和心路旅程。今日我方将以这三大层面论证我方立场。

第一, 在奋斗阶段,只有当局者自己清楚明白目标。
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试验多次失败,旁观者在他实验失败时纷纷劝他放弃。但最终他成功发明了灯泡,也留下了著名的那句话,我不是失败了999次,我只是找到了999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若当时他认为旁观者清,旁观者才是最理解他的目标的话,今天我们还有这伟大的发明家吗?同样的,哥白尼在证明日心说时也是受尽旁人的侮辱和鄙视,认 为那是异端邪说。但请问各位,现在你还认为哥白尼是当局者迷吗?

第二,在奋斗过程中,当局者紧贴事情发展的局势,了解来龙去脉。
局者作为亲身体验的人,对于事情的细节和前因后果是最清楚不过的,当局者具备获得一切信息和创造信息的条件,而旁观者只能透过当局者的表达和行为作为线索 拼凑事实,但往往了解不够全面。面对空城计,司马懿这个旁观者只能猜测,最后白白放弃了打败诸葛亮的好时机,然而只有诸葛亮身为当局者清楚局势,明白整个计划,最后逃过一劫,而这不就证明了当局者比旁观者更了解事情发展的局势吗?

第三, 当局者亲身经历,只有他才能体会当中酸甜苦辣。
理学知觉显著性的概念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只关注自己觉得重要的事项,因此自己最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最明白自己的困苦,而每个人因较少踏入别人的 世界,更难了解别人。屈原满怀悲愤到江边想自尽时,一旁的渔夫却不明白一位爱国诗人的抱负,反而告诉他“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岂知“众人皆醉,屈原独醒”,唯有屈原才知心中伤痛。正如“清官难断家务事”,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么当局者的喜怒哀乐旁观者又怎么 能体会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劝告人,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样,就算没有办法完全揣摩到别人的心中想法,至少,也能避免伤害到其他人。

综合以上三点,我方坚决认为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