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August 19, 2013

世界越有序越精彩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可是当人人看到路上有着狗都会冲上去咬一口,人咬狗就会成为这个世界的新秩序。谢谢主席,大家好。刚刚那个有一点像绕口令的例子,其实恰恰说明了世界上的秩序是怎么建立,又怎么更迭的。对原始人来说,想要娶老婆,一根木棒打晕女生拖回洞里圈圈叉叉就是他们的秩序,他们的王道;相反的,什么找神父摆喜酒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乱来。因此,要讨论今天的辩题,我们所使用的任何例子都必须要跟随着那一个时代背景的秩序,与那一个时代的混乱来比较,而不是用现在定点的眼光,用现在的道德视野,来审视动态的世界,否则难免有失偏颇。

在了解了有序与混乱实际上是什么概念了之后,我们就来判断什么叫做精彩。精彩的对立面叫做沉闷,英文里面叫做boring,马来文里面叫bosan。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觉得闷,往往就是做着一样的事,过着一样的日子久了之后,所面对的那种空虚感。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旦有机会面对任何的新事物,打破我们的常理,这种冲击感,我们简单来说称之为爽,而比较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精彩。

人生中对每一件事物的期待感,其实是会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而逐步递减。这种感觉,就叫做审美疲劳。而这种疲惫感所经历的时期越长,打破常理的新事物对你所带来的冲击感就越大,你就会觉得越精彩。对一个有着30年库存的老处男来说,看到一个漂亮性感,有着36D,引领人类的美女勾引他,他的他的小伙伴,都坚定了起来。可是对一个千人斩过后的AV男优,搞不好,这样的勾引根本唤不醒他的小伙伴。

同样的,对面的老僵尸们一路以来,虐遍大江南北各路的参赛者,大家看了,都习惯了,可是如果今天是我们这一个临时组团来打怪的队伍,K掉老僵尸,台下的各位是不是比较爽?所以大家想不想看到我们K掉老僵尸?想看的,把手举起来,跟我一起在空中甩。

宁当真小人,莫当伪君子



谢谢主席,今天我想说一个故事,几百年以前,佛陀释达多有个弟子叫提婆达多,他在归入佛门之后,犯了五逆重罪,其中就包括了毁谤佛祖,污蔑佛法,甚至杀害了无数僧侣。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罪大恶极的僧人,或许我们会认为理应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可是,相反地,提婆达多到最后反而得道成佛,只因为佛陀说,提婆达多以一身罪恶教化世人十恶不赦的后果是什么样的,从而点醒世人,让世人了解善心其实究竟如何的珍贵。

其实,今天的辩题并不是让我们判断究竟真小人比较好,还是伪君子比较可取,因为要我们向大家灌输这两种价值观的任何一种,好在哪里,老实说,我们真的做不到。难道我们要向大家说伪君子很烂,真小人比较好?请问各位,身为一个辩手,向观众灌输这样的价值观,你过意的去吗?你真的尽到了一个辩手应该尽的基本责任吗?

所以,我们一直到最后才发现,究竟恶,这一个大家敬而远之罪孽,原本的价值其实是什么。圣经里上帝创造太阳,所以世界有了光明之后也出现黑暗,世间万物唯有在对比之下才才有意义,如果世界唯有光明,没有人会了解光明的真谛,没有极致的恶,我们就不会了解真正的善。而唯有能衬托出光明的伟大,让世界真正的黑白分明,善恶两分,才是恶真正的价值。

各位,真小人不知廉耻,品格低下,为世人所唾弃的,其表里如一,行恶直截了当。真小人从心底到行为都是彻底的践踏道德,这是最纯粹的恶,凡事没有任何顾忌。这样子的恶,摆在台面上,就是要伤害你,伤害我,伤害我们周围的人。这样子的恶,请问各位不害怕吗?这样子的恶,我们会不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躲闪,甚至去对抗呢?

相反地,伪君子顾及自己颜面,需要让自己一直保持着卫道者的面目,行恶只会迂回辗转,小心行事。他们游走在道德与犯罪的边缘,左手是道德,右手是罪恶,身份在黑白之间不停转换。或许他们可以在人世间逍遥快活,可是当今天周围的人发现,一直以来身为正义化身的蝙蝠侠,脱下面具之后,我们看到的,确实小丑的面孔,一直以来我们所信仰的神父,其实他的另一个面目,叫做撒旦。

这时候,我们会对心中的正义,对我们一直所信仰的善良,产生了怀疑。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善究竟是什么,甚至善,是不是只是为了让恶在世上逍遥的面具而已?我们对善,对正义的信任,被磅的一声打破了。当我们对善都不再信任,这难道才不是最可怕的世界吗?

星辩2013

刚从星辩2013回来,结束了很可能是人生中有机会下场的最后一个赛事,却不希望这是我能参加和下场的最后一个赛事。在群英宴上,听到渐彪老师说出了星辩的筹委们为了这一次的赛会,努力地筹钱,和努力地筹钱,再加上努力地筹钱的经历,真的很感激他们,用他们的努力,满足了我们这些老辩手想要再一次上场打比赛的那种任性。当这一次的比赛办得那么的成功,获得那么大的回响,真的不得不称赞你们,真的,好强。在此,真的要向你们鞠躬致敬,并期望星辩2.0的诞生。

其实参加这一次的比赛,完全是一时兴起的冲动。在报名截止的前一个晚上,临时临急的诱拐了庆伟,再让庆伟诱拐了业翔,过后又拉上了庭君,联文和振慷,就这样凑出来一支队伍。所以,这次的队名,“临时凑一队”就在这样临时的情况下,诞生了。

队员找得那么临时,很显然的,讨论也变得很临时。大家忙工作的忙工作,忙活动的忙活动,各有各生活,各有各精彩,就是没有办法在一起好好讨论这一次的比赛。所以,几乎所有的稿件,都是在比赛前才写好的,甚至大部分的时候,架构也是在比赛前的那一两个小时内才讨论出来的。所以,当听到老僵尸们在一拿到题目后就开始努力准备,冲刺,老实说,真的超惭愧的。

本来,大家的目标只是努力赢一场比赛,不要垫底,过后就可以有时间好好地花天酒地了。没想到,意外的进入决赛,拿了个第二名,真的,好幸运。但如果把一切都归于运气,却实在对不起我的5名好队友。

庆伟-在初步概念出现后,你的吹毛求疵,对整个概念的高度要求,让我们不断努力的把每一个架构完整了起来,让推论合乎常理,不栽赃
业翔-当大家都陷入思考盲区后,往往是你的一些问题,就让大家跳出来,重新找到比赛的灵感
联文-如果没有你努力的帮我们推论,让我们的概念不会出现跳跃式论证,我想,我们的比赛应该会变得很难看,所以,最佳辩手这个奖项,你值得拥有
振慷-一个很努力地小弟弟,一个出色的,有潜力的对辩手,你为我们的队伍提供了反应与速度
庭君-工作再忙,也很努力的赶回来,陪我们一起面对了星辩的最重点-群英宴

感谢你们,圆了我想再次打辩论的梦。

然后,在佳辉同学的强烈要求下,这里补充一些要感谢的人,包括发信息来支持的佳辉CK辩论圈好友日新小瓜等等,还有特地跑来看比赛的家人。然后绝对不能忘了没有来参加比赛,还努力帮我们想架构,找方向的Angie。感恩。

—————————————————————————————————————————
过后,轮到了自我检讨的时间。

第一场,奋斗路上,遇到好伙伴还是好对手更重要。这一场,自己的表现,除了渣,还是渣,远离赛场久了过后的后遗症,在这一场比赛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场,宁当真小人,莫当伪君子。其实这一场比赛,我们好不容易讨论出了一个觉得很奇袭,而且很有趣的架构,甚至还把佛经里的故事搬到了场上。可惜天不从人愿,比赛的焦点从一开始就集中在伪君子的定义上,整个架构没有办法好好的推论出来,真的有点小小的可惜。因为我们真的很想告诉大家,当我们发现了恶的价值就是让人了解什么叫做善,而只有像真小人这样纯粹的恶,才能让大家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善,而伪君子这一种用善的面具来行恶的人,只会让大家误解善其实是用来掩饰恶性的手段而已,使得我们到最后,变得不再相信善。而这一场的表现,稍微比第一场热身了一下,但是推论,申论,质询,依旧是渣一样的存在。

第三场,与千年老二的对决,为人处世,审时度势比坚守原则更可贵。坐在对面的对手,竟然大部分是认识的,甚至常常一起讨论,打练习赛的对象,感觉真的挺妙的。这一场的结辩,没有好好的表达出为什么坚守原则的人,在认为自己的心目中坚持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之后,将会对那一些自我判定价值比较低的原则不屑一顾与不理解,进而不会去考虑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幸好有队友。

第四场,与西南UEK对决,题目和上一场一样,可是换了持方。场上捉点的感觉逐渐回来了,可是嘴巴还是没有办法很好的表达心里面所想的。对于原则的概念不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解释,直接用原则是一套,不是单一的来解释,然后例子用大家在场上讨论的那个将军的例子,说明在那个将军的心中原则的排列方式应该是人民的性命>名节>自己的性命,现场感会比较强。

决赛,世界越有序越精彩,赛果直接被老僵尸们轰了一个21-0,台下的7位评审没有一位听得懂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听了这样的点评,真的,超难过。幸好,在台下,Franson和一些其他辩手对我们的架构的认同,让我稍微找回了一些自信,也让我发现原来我挺肤浅,挺需要认同感的。比赛过后,重新看回比赛的视频,才发现我们其实可以再拿出多几种比较的方式,例如在同样的世界秩序,发生比较普通的A事物以及比较乱的B事物会带来的感受,来说明对方比较的不是世界越来越混乱,而是事物越来越混乱。还有推论中也少了一个环节,就是在乱的数量逐渐增加以后,一直在它取代现有的秩序,成为新的秩序之前,它对我们所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感是逐步减弱的。过后的价值,告诉大家为什么要珍惜世界的有序,也说得不好,并没有让大家感受到如果我们认为乱才是最精彩的,只会让我们对这些精彩麻木,而忘了珍惜真正的精彩,那就是有序中的世界,偶尔的脱序。

辩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已经有了完整的想法,下一步,就是把想法变成画面的说法,下一步的奋斗,现在才开始。

Tuesday, June 4, 2013

流行文化不应被纳入中小学教材



谢谢主席,大家好。中小学教育乃是基本教育,是我们踏入大专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步入高等教育以前,学生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好比马来西亚的SPM,英国的A水准,抑或是中国的高考,以准确地测试每一位学生的学术程度。因此,中小学的教材内容必须具有统一性以及稳定性,并且能够合理地、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教育水平。而流行文化只有符合中小学的教育特性,才应该被纳入中小学教材。

各位,流行文化并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它是音乐、电视、漫画、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各种文化的总称。因此,流行文化被纳入教材,并不只是单纯的将一小段流行曲歌词编写在课本里,又或是张贴几张电影剧照如此简单。相反的,正因流行文化的概念如此庞大,要将它作为一个主体完整的纳入教材,唯有将流行文化纳为一门学科,让中小学生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我方认为流行文化不应被纳入中小学教材,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小学教育的特性出现了以下两大矛盾。

第一, 流行文化中的多元性以及冲突性导致难以设立衡量标准。
根据教育学家檀传宝表示,中小学教育需要明确集中的目标以及相对稳定的渠道。这有助于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知识培养。可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却表明了流行文化本身是多元的,甚至还具有对抗性与冲突性。就好比西方的自由主义与东方的儒家思想,何者更应该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哈韩还是哈日好,如何有个明确的定论?各位,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恰恰好和中小学教育的系统化本质起了根本性的矛盾与冲突。当我们在极力减少教育中的冲突,努力教导明确以及有系统的知识时,对方辩友却想将社会学家穷一生之力都未必有办法解答的流行文化纳入教材,而这难道不是与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南辕北辙吗?

第二,流行文化的高频率变化,增加了教育与评估的难度。
为了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时时刻刻保持新鲜感,流行文化的变动,往往维持在极高的频率,但这却对教材的运用起了负面影响。当教师还未熟悉旧的教材时,全新流行文化的涌现又得逼迫教师把现有的教材给替换掉。如此高频率的变动,教师根本就无法把教材应有的效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试问,授教效果又如何得到保障呢?而学生在面对频繁更换的教材时,学习的难度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因为在他们在还没掌握好原有知识的情况下,就因为流行文化的变动,而被迫使立马吸收全新的教材,这岂不是对学生学习起着负面影响吗?因此,当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发生在流行文化与课堂之间时,试问各位仍要坚持地把流行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吗?谢谢。

Wednesday, May 1, 2013

削价竞争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好。在商场中,削价格,比便宜,一直都是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有人在削价的战场上高歌猛进,也有人在竞争的硝烟中轰然倒下。对胜利者,我们递上鲜花与掌声,对于失败者,我们则深表同情。但是,在理性的辩场上,我们不能被个人情感所蒙蔽,只注意到失败者的颓势,而对削价竞争抱有敌意,而应该抛开成见,仔细检视削价竞争是否优化了整体的经济结构,而其弊端又不会破坏整体的经济结构,只要能够做到,就是利大于弊的体现。

纵观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经济结构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结构的改进,以及经济质量的提高等发展。而削价竞争对经济进行的结构性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

第一, 微观层面,削价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企业结构进行改良与优化,利大于弊。
根据物料管理学,在削价竞争中,为了让企业在短期内带来足够的利润,企业将倾向于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周期、最优的服务,使客人满意。LED产业研究机构就表明,LED灯的削价竞争已经让许多厂商利润大减,因此这将推动各厂商提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来提供高性价比的照明产品,也让厂商试图开发其他照明相关的应用产品,例如工业照明、植物照明,冷冻照明等特殊应用领域。这将使得领域内的技术含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这无疑是为企业结构带来显著的进步,并使企业维持在高质量的水平,而这难道叫做弊大于利吗?同样的,为了避免在平价手机的市场中厮杀,削价竞争也促使了苹果公司开发了高性能的iphoneipad,而这难道又是弊大于利的体现吗?

第二, 宏观层面,削价竞争提高市场购买力,促进经济流动,利大于弊。
各位,在削价竞争发生前,一块钱只能买一块面包,但在竞争发生后,一块钱却能让你买到两个面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了,而增加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推动生产链的增加。这种良性循环将为市场带来更迅速的市场经济流动。世界银行就表示,市场购买力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国家的GDP增长,不仅如此,这还能解决收入缩水、工资涨幅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稍显低迷的现况下,削价竞争不仅能加速市场复苏,还能让大家一起渡过难关。911事件过后,为了复苏纽约经济,酒店以及旅游业者纷纷削价竞争,吸引顾客,最后不仅成功创造了480亿美元的经济收入,更创造了32万个工作机会。经济结构的宏观成长,难道不是利大于弊的体现吗?谢谢。

民意不应成为施政的首要考量



谢谢主席,大家好。根据政治学家凯伊,民意也叫做公众意见,是由政府认为应该慎重考虑和加以注意的私人意见所组成,并具有多样性及多变性,而且并不是完全理智的。各位,在实施政策的时候,目标和大方向都是最重要的,因为政策的执行方式可以跟着状况而调整,执行方式不佳最多只会拖缓达致目标的时间,但方向不明确,却哪里都去不了,踏脚车南下去吉隆坡最多耗时比较久,人会比较累,但是一旦北上,就算你驾着法拉利,也不可能去到吉隆坡。

在了解了民意的特性以及施政的考量后,我方认为不应将民意作为首要考量,理由有二。

第一, 民意的多样性及多变性无法明确施政方向,朝令夕改只会拖缓施政成效。
各位,去年,法国提出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原本的民调显示赞成多于反对,但才两个月的时间,反对者越来越多,甚至举行上街示威,只因为越来越多人担忧同性家庭领养儿童后会伤害到儿童的权力。同样的,美国在今年一月推出校园安全法案,当时华盛顿邮报的民调显示支持者占了55%,但两个月后支持率却没有到一半,只因为人们渐渐忘记校园枪击案所带来的伤痛。可见,民意往往会因为外来因素的影响,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经验的变化,在短时间内频繁变动,由此可见,若将民意作为首要考量,那么政策岂不是要朝令夕改?这样国家要如何明确未来方向呢?更甚的是,当情况像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QE3)一样,群众的支持率与反对率相当时,政策又要以哪一方的民意为考量?而政策又怎么执行呢?

第二, 民意并不一定是理智的,因而容易使政策偏离原有目的。
著名政治学家和作家李普曼就说过:如果指望公众像立法者一样采取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当前的所有事务,这是注定失败的。民意能反映出人民的心声,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许多民众缺乏掌握准确公共事务知识的能力,这主要是现代社会太极大、太复杂,而民众所接受到的资讯,也往往不够全面。同样的,槟州政府推行的无塑料袋政策,在推行初期,同样受到民众的大力反弹,但时至今日,这个政策真的有为他们带来预想中那么严重的损失吗?倘若当初槟州政府以民意作为首要考量,今天的槟城还会是联合国环保主导城市的候选地区之一吗?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民意不应作为施政的首要考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