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June 4, 2013

流行文化不应被纳入中小学教材



谢谢主席,大家好。中小学教育乃是基本教育,是我们踏入大专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步入高等教育以前,学生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好比马来西亚的SPM,英国的A水准,抑或是中国的高考,以准确地测试每一位学生的学术程度。因此,中小学的教材内容必须具有统一性以及稳定性,并且能够合理地、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教育水平。而流行文化只有符合中小学的教育特性,才应该被纳入中小学教材。

各位,流行文化并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它是音乐、电视、漫画、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各种文化的总称。因此,流行文化被纳入教材,并不只是单纯的将一小段流行曲歌词编写在课本里,又或是张贴几张电影剧照如此简单。相反的,正因流行文化的概念如此庞大,要将它作为一个主体完整的纳入教材,唯有将流行文化纳为一门学科,让中小学生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我方认为流行文化不应被纳入中小学教材,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小学教育的特性出现了以下两大矛盾。

第一, 流行文化中的多元性以及冲突性导致难以设立衡量标准。
根据教育学家檀传宝表示,中小学教育需要明确集中的目标以及相对稳定的渠道。这有助于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知识培养。可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却表明了流行文化本身是多元的,甚至还具有对抗性与冲突性。就好比西方的自由主义与东方的儒家思想,何者更应该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哈韩还是哈日好,如何有个明确的定论?各位,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恰恰好和中小学教育的系统化本质起了根本性的矛盾与冲突。当我们在极力减少教育中的冲突,努力教导明确以及有系统的知识时,对方辩友却想将社会学家穷一生之力都未必有办法解答的流行文化纳入教材,而这难道不是与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南辕北辙吗?

第二,流行文化的高频率变化,增加了教育与评估的难度。
为了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时时刻刻保持新鲜感,流行文化的变动,往往维持在极高的频率,但这却对教材的运用起了负面影响。当教师还未熟悉旧的教材时,全新流行文化的涌现又得逼迫教师把现有的教材给替换掉。如此高频率的变动,教师根本就无法把教材应有的效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试问,授教效果又如何得到保障呢?而学生在面对频繁更换的教材时,学习的难度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因为在他们在还没掌握好原有知识的情况下,就因为流行文化的变动,而被迫使立马吸收全新的教材,这岂不是对学生学习起着负面影响吗?因此,当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发生在流行文化与课堂之间时,试问各位仍要坚持地把流行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吗?谢谢。